上海农商银行以普惠金融赋能社会治理
新时期赋予金融机构新的使命。2019年,上海农商银行明确提出了“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表示,“我们要用金融赋能社会治理,切实提升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在解决社会难点和痛点问题中寻找新机遇、拓展新市场。”
新时期赋予农商金融新使命
“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的战略蓝图。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承载着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作用,是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一环。
作为普惠金融长期以来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上海农商银行当仁不让地将通过践行“普惠金融”承担起这份“新使命”。2019年,该行明确提出企业使命:“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百姓,回答了我行为谁存在的问题。美好生活,回答了我行因何奋斗的问题。普惠金融,回答了我行的基本路线问题。”徐力表示,“‘普’和‘惠’的践行过程就是让百姓充分享有金融发展权的实现过程,使金融发展成果平等地、普遍地惠及包括弱势领域在内所有社会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以“三可”原则提升农商金融的服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徐力认为,金融机构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参与社会治理大有可为,“通过普惠金融的发展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从而推动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徐力表示,要更好发挥普惠金融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上海农商银行的实践是坚持普惠金融发展的“三可”原则至关重要。
一是通过金融服务的便捷化、普惠化、多样化,提高普惠金融“可获得性”。为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最广大的百姓身边,在渠道建设上,上海农商银行在上海地区保持了360多个网点,实现了对上海郊区100多个乡镇1570余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切实做到了“网点到镇、服务进村”。
对于不同类别的普惠金融客户,上海农商银行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多元化产品服务,让每一个客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对于“三农”客户,该行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推出了对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匹配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可随借随还的“农业循环贷”,确保农业生产有序开展的“农机贷”等,还通过智能信息交互、大数据分析及在线农业风控模型构建等创新探索,推出“新农直报线上可循环贷款”。首家推出了宅基地住宅更新改造贷款——家园贷。为涉农人员设计开发专属信用卡——“乡村振兴主题卡”与“鑫合农卡”。此外,积极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村”“信用户”,以信用信息、记录为依据构建信贷激励机制,大力支持有信用、有市场的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力度。对于小微企业,上海农商银行积极培育“敢贷、能贷、愿贷”的公平信贷文化,推出了“千亿百家百场”工程、《关于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实施意见》《服务民营企业行动方案》等多项举措,同时研发了“预授信”“无还本续贷”等产品,解决小微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匹配需求。积极助力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上海信易贷综合服务平台首批试点银行,助力营造“信息共享+信用赋能+融资撮合+政策配套”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为科创企业推出的“一鑫二专三支持”科创金融服务体系致力于根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配备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金融服务方案,通过科技专营机构与科创金融专属产品的“双管齐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2019年9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市科委联合发布“高企贷”,上海农商银行作为首批试点行之一,已推出《上海农商银行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方案1.0版》,以“动态化管理”方案为高企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匹配及全方位综合化的服务”。对于个人客户,上海农商银行以服务型银行为目标,通过设置爱心窗口、爱心专席、爱心通道、提供爱心用品等改善服务环境;通过网点智能化改造优化服务流程;通过提供上门延伸服务方便特殊客户;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做好公众教育工作。加入“爱心接力站”的行列,开放上海所有网点,为环卫工人提供舒适的休息区域。
二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减费让利,践行普惠金融“可负担性”。上海农商银行始终坚持对各类“三农”信贷业务以优惠于一般企业贷款的利率执行,让利于农业和农民;始终坚持对涉农贷款信贷规模不设上限,优先满足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信贷需求;对标在沪同业平均利率水平,2019年全年为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4.5亿元;用好支小再贷款对小微业务的正向激励及撬动作用,2019年累计通过支小再贷款投放信贷约70亿元,利率水平低于同期上海地区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近0.8个百分点。
三是打造服务型银行,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性”。通过打造服务型银行全面提升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能力,促使经营理念从规模扩张型向价值创造型转变,以服务创造价值,以价值换取收益。
“工会卡”“敬老卡”“金融社保卡”是上海农商银行近年来服务百姓的重要载体。2011年至今,在上海农商银行与上海市总工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工会会员服务卡——“小红卡”的发放,逐步完成了全市700多万工会会员的信息采集和身份识别工作,提升了会员信息完整度,帮助市总工会实现精准服务奠定基础。参与上海市“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项目、首家实现全国260多个城市互联互通的交通卡和银行卡功能集成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上海农商银行联合专业机构,跨界引入“在线问诊”“同程患者查询”等线上服务;全力支持上海市总工会对援鄂一线医务人员慰问专项资金的拨付工作。随着新冠肺炎被纳入职工互助保障项目重大疾病保障范畴后,上海农商银行已第一时间完成10位确诊的上海工会会员保障金拨付工作。
积极参与二代金融社保卡发卡工作,累计发卡量逾185万张,位居上海全市第三。敬老卡发卡量突破100万张,位列全市六家发卡银行之首,为更多老年客户提供老年综合津贴发放便利和用卡优惠。与上海市民政局合作发行“公益护照”实体卡,以服务民生为目标,以建设公益诚信社会为目的,激励志愿者积极投身公益行动之中。
作为唯一一家农村金融机构,参与国家开发银行面向全球投资人发行首单可持续发展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的柜台发售工作,帮助百姓参与到国家绿色项目建设中。
上海农商银行还努力成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践行者。近三年来,每年投入约6000人(次)开展消费者宣传教育活动,年均服务金融消费者60万人左右,帮助社会公众不断提升识别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后疫情时代”,普惠金融“社会治理功能”将进一步凸显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对小微、民营企业更是影响巨大。对于坚守普惠金融的农商金融来说,更能凸显社会治理功能和价值。上海农商银行设立3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优先支持疫情防控所需的重点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建立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7.800, 0.06, 0.78%)保供融资需求快速响应机制,30亿元额度稳定上海市民“菜篮子”,目前已完成授信审批逾16.7亿元;支持青年企业家、创业者复工复产,联手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建立联动机制,设立30亿元额度快审快贷,审批金额已突破31亿元,户均贷款金额不超过520万元。同时以广覆盖、早扶持为目标,有效应用人民银行再贷款,在50%贷款贴息政策支持下,帮助企业融资成本降至1.6%以下。
新时期农商金融的生命力在哪里?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强调,在于要不忘自己的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坚守普惠金融。上海农商银行致力于树立“亲民、便民、惠民”的品牌形象,坚守服务“‘三农’、小微、科创、社区居民”的经营定位,明确“赚辛苦钱、赚实在钱、赚专业钱”的经营方式,更深入、更充分地回应百姓的期盼和诉求,不与民争利,担当社会责任,增进民生福祉。用金融赋能社会治理,切实提升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在解决社会难点和痛点问题中寻找新机遇、拓展新市场,促进社会公平和进步,实现银行商业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